目前分類:佛法 (16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略述著魔、躁鬱症或自殺傾向的對治法(下篇)

作者:果濱   
  

──《上篇》適合一般大眾讀者閱讀

──《下篇》適合佛教徒讀者閱讀

佛法療法


一般來說,魔的分類有許多種,大致有「二魔說、三魔說、四魔說、五魔說、八魔說、十魔說、五十陰魔……」等。「二魔說」分成「內魔」、「外魔」二魔,「內魔」由自身產生障礙,「外魔」則係自他身而來之障礙。本文不在此詳細討論魔力的「來源」及其「因果業報」,只就「如何治療」來探討。


(一) 修持佛法


  據《摩訶止觀》言治鬼魔的方法有三:


(1)覺訶(識別魔障為那類鬼神所致,呼其名而呵斥之)

(2)持誦(指誦戒本、佛名、咒語等)

(3)修止觀。


(1)、「呼喚鬼魔名字-勸持誦楞嚴咒」:


《摩訶止觀》云:「呵其宗祖,聞即差去」,呵云:「我識汝名字,汝是追惕惡夜叉,拘那含佛時,破戒偷臘吉支貪食嗅香,我今持戒不畏於汝」。這樣呵斥就可除魔。《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覺知魔事八》亦云:「行者若見常用此時來,即知其獸精,說其名字呵責,即當謝滅」。這是以「其名號」治「其妖」之法,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關於呼喚鬼神名這個方法,大家一定有個疑問,我們如何知道鬼魔的名字?如何對治?其實很簡單,告訴大家一個祕訣,你只要一心持誦《楞嚴咒》就可以了,因為《楞嚴咒》的「咒義內容」是:【能降伏十三大鬼眾】、【能催伏十二大食鬼眾】、【能斬伐十六大外道咒詛邪術】、【能摧破五十大天神兵眾】、【能轉化五大惡心】、【能禁斷五大邪術】、【能調伏十五大食鬼眾】、【能轉化二十五大惡心、邪心鬼魅眾】……等,這些咒語都是採取「稱其名字」後再「呵責」的方式。

《楞嚴經》一向是被視為對治魔境的重要法門。下面舉經文來說明《楞嚴咒》的重要性:

《楞嚴經.卷七》云:「十方如來,因此咒心(指楞嚴咒),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

《楞嚴經.卷十》云:「阿難!若有眾生,能誦此經(楞嚴經),能持此咒(楞嚴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楞嚴經.卷十》云:「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楞嚴經.卷七》云:「十方如來,傳此咒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經文一再重覆「楞嚴咒」乃是釋迦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究竟住持」,足證「楞嚴咒」乃是降伏諸魔不可忽略的神咒。

  憨山大師也專勸持《楞嚴咒》除魔,大師說:「云神咒者,乃一切諸佛祕密實相心印……雖以『止觀』之力而消磨之,蓋有深固幽遠,殊非智力可到者,苟非仰仗諸佛如來祕密心印咒輪而攻擊之,倘內習一發,則外魔易侵,如此又何能出生死,證真常,而入寂光淨土哉?蓋行有顯密,前『正觀』之力,所謂顯行,此『陀羅尼』,乃密行耳」。大師極力提倡神咒之效,如果以「止觀」治魔,恐「非智力可到者」,所以必須仗如來祕密神咒以加被之。憨山大師又云:「行人於生死險難之中,而欲證菩提,非神力加持,又何以濟眾難出險道乎?……」。

《摩訶止觀‧卷八上》還說:「若『鬼魔』二病,此須深觀行力,及大神咒乃得差耳」,智顗大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覺知魔事八》云:「若諸魔境惱亂行人、或經年月不去,但當端心正念堅固,不惜身命,莫懷憂懼。當誦大乘方等諸經治魔咒,默念誦之,存念三寶。若出禪定,亦當誦咒自防,懺悔慚愧、及誦波羅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滅」。這裡並加上誦經、持咒之法,並言「若出禪定,亦當誦咒自防」,可見「持咒」卻魔一法並不可忽略。

  持誦佛咒,原則上什麼咒都可以,但是如果仍然不得力的話,就請改誦《楞嚴咒》或者《穢跡金剛咒》,理由是:《楞嚴咒》很長,要有強大的意志力和耐心來學著唸,只要肯發心學唸,魔力終有「除去」的一天,《楞嚴咒》可除任何再大的魔王、神鬼妖精、飛精……等等。建議用「梵音」唸的原因是「比較快相應,比較得力,咒力較易顯現」。推薦唸《穢跡金剛咒》的原因是歷代禪師很多都唸此咒除魔障,從《穢跡金剛咒》的「咒音」來看,它的確具備了去除魔力的「咒音」在裡面!



(2)、「持誦戒本」:


持了咒語如果還不能除魔的話,則「當密誦『戒序及戒』,戒神還守,破戒鬼去」。以「誦戒」及護法戒神的力量去驅魔。《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覺知魔事八》云:「若出家人,應誦『戒本』;若在家人,應誦『三皈五戒』等,鬼便卻行匐匍而去。如是若作種種留難惱人相貌及餘斷除之法」。

《佛說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卷三》也說:只要受持三歸依者,即得三十六種善神護衛,受持戒可得二十五善神護念。


(3)、「念過去七佛名」:


在《治禪病祕要法‧卷下》提到:「應當『數息』,極令閑靜,應當至心念『過去七佛』,稱彼佛名」。也是是要唸「過去七佛」的名號來降魔,七佛是「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與釋迦牟尼佛」。還有,最好用「標準梵音」來唸這古七佛號。

  凡是修道用功的人,當有魔境變現的時候,應當專心提起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不論你是持名念佛,或是觀像念佛都可以。因為我們自力的功夫有限不大,必須仗不可思議的佛力來加被。經文說當我們在念彌陀佛時,有四十里路的光明照耀,所以念佛無功不成,無德不圓,無難不除。若能依念佛法,來對治魔,非但魔要驚怖不敢相近,而且也會對你產生恭敬心了。


(4)、「於後座掛『方鏡』防妖:


《摩訶止觀》云:「隱士頭陀人多畜『方鏡』,桂之座後,媚不能變鏡中色像,覽鏡識之,可以自遣,此則內外兩治也」。在坐後掛上「方鏡」以除妖,我想這有點像道家置「八卦鏡」之術。


(5)、「拜懺誦經」:


  以修持佛法來除魔,眾多法門中以「拜懺」為最上等法門(如果病人可以拜佛的話),因為「瀰天大罪,一懺便消」,今生會著魔,大都是貪心、貪法、貪宿命、貪境界、貪快速、貪神通、甚至執著所修的功德福報……等所引起的。千魔萬魔均可採「一心拜佛」來除障。拜水懺、梁皇懺、萬佛懺、千佛懺均可!

  唸誦佛經,原則上什麼佛經都可以,如果仍不得力的話,筆者建議可改成唸《金剛經》,因為這部經是「除相」的、去「執著」的,人會著魔,就是著了「色相、魔相、神相、鬼相、善相、惡相」等,努力的唸《金剛經》,一定可以克服魔力的。《金剛經》一天最少一部,多則數部。


(6)、「燃臂迴向」:


《楞嚴經》云:「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

  《梵網經.卷下》言:「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意即若不燒臂則「非出家菩薩」。

儒家常言「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經‧開宗明義章》),我們可以把這句話歸類是近「小乘」;而孔子卻又稱其「泰伯斷髮」為「至德」(《論語‧泰伯篇》);又如比干之「剖心」,《論語》則又美其「為仁」(【微子篇】),好像又成了佛教「大乘」的行為。從儒家的經典來看,也不是永遠都死板板的「不敢毀傷」。


  燃臂是在手臂上燃香,一般是在受菩薩戒時才燃臂,有燃一柱、三柱、九柱、二十一柱、四十九柱,乃至百柱以上。如民國戒心大師共燃臂香九十六柱,亦有燃於胸前或背上者。經論中常提到「燒臂」的如《悲華經‧卷九》載世尊昔為燈光明轉輪王時,曾燒手臂七日七夜照亮道路,讓失道的五百商人得以獲救,經云:「以是善根因緣,今燃此臂為示道故。令是諸商安隱得還閻浮提中,燃臂乃至七日七夜,此諸商人尋便安隱還閻浮提。善男子!我於爾時復作善願,若閻浮提無諸珍寶,若我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另外《賢愚經‧卷六》也有類似的故事,世尊往昔做「薩簿」時,曾自纏兩臂以酥油燒之成火炬,照亮黑暗,進而整救了五百賈客。在史傳部中記載燃臂的高僧也很多,如《續高僧傳‧卷二十五》載隋‧慧雲大師知梁朝國將亡盡,為救愍兵災劫難,竟「燃臂為炬」,期能攘斥災禍,慧雲大師的「燃臂為炬」與《悲華經》和《賢愚經》記載世尊往昔行菩薩道的故事相似。唐‧慧雲大師「於像前以刀解臂,蠟布纏骨而燒焉」。隋‧法朗(507~581)大師甚至「燃臂腳及手,申縮任懷,有若龜藏」。而南朝梁代禪宗著名之尊宿傅翕(497~569)大士(即善慧大士),一生徒眾甚多,講經說法不輟,卻每率徒眾「焚指燃臂」以供佛之舉,乃至明朝蕅益大師一生燃臂無數……等等。


蕅益大師曾對「然臂」的事讚歎的說:(詳《蕅益大師全集(十八)‧靈峰宗論卷七之一》頁11247-11248之「寄南開士血書法華經跋」)


「《法華》、《楞嚴》深歎『然臂指及然香』功德,亦以此耳。或謂斷煩惱臂,然無明身,豈在區區血肉間?不知眾生結習濃厚,虛幻血肉,如翳眼中脂,當體即是為明煩惱。僧問紫柏,如何是生死根本?曰:只汝身是。云:恁麼則死了便出生死。師震威一喝,鳴呼!大人作用,豈義學所知。蓋實從半偈悟徹,故示人自親切也。人能剌血然香,縱未明理,亦破敵前茅,儻高談理性,不入行門,身見高山,何由摧碎?予每見此妙行,必深心隨喜」。


  大師認為人如果能燃臂香,就算「未明理」,也是件無量的功德,一定深心隨喜讚嘆功德!


  這節內容不是在鼓勵大家爇臂,也不是在說行菩薩者一定要爇臂不可。我要表達的意思是:如果你被魔力鬼神或冤親債主「纏」得很緊,你想「速戰速決」,那麼就試試這招「燃臂」的功德,把燃臂的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或三寶,冤親債主看你那麼有「誠心」,很可能就會「放」了你,不過這個方法也請勿隨便用,一定要請示出家法師,然後「如法」的在佛寺三寶前「燃臂」,先寫好「迴向文」,請法師代為燃臂,燒幾顆都可以,以自己「發心」決定!


(7)、「修止觀和空觀」:


A止觀


如何以「止觀」之法治魔?《摩訶止觀》云:「八十億眾不能動心名『止』,達魔界即佛界名『觀』,但以四悉,止觀安心,隨魔事起,即以『四句』破之,橫豎單複破悉無滯」。《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覺知魔事八》云:「行者既覺知魔事,即當卻之。卻法有二:一者『修止』卻之……二者『修觀』卻之……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如是了知,則魔界無所捨,佛界無所取,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佛與魔皆「入實際」,是顯法性無二,佛界與魔界是「一如無二如」,能如此觀的話,則「魔界自然消滅」。

《摩訶止觀》又言:「即此魔事,具十界百法……一魔一切魔,一切魔一魔,非一非一切。亦是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不出佛界即是魔界,不二不別。如此觀者,降魔是道場」。意思是要我們能夠達到:「煩惱即菩提,佛界即魔界。無緣大慈。

菩提生煩惱,佛界生魔界。同體大悲。


《金剛經》上說:「法無定法」、「一切法皆是佛法,皆不可得」,所以佛法「不可得」,魔法亦皆「不可得」。佛界與魔界非但「不可思議」,亦皆「不增不減」、「不生不滅」,如此「佛魔兩妄」,皆是虛妄。《楞嚴經.卷五》說得好:「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佛魔皆在一念心,了無可得!


B空觀


《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大乘起信論》云:「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這些都是修「空觀」對治魔的不二之道。

《摩訶止觀》云:「若已受入,當從頭至足一一諦觀,求魔叵得,又求心叵得,魔從何來,欲惱何等?如惡人入舍,處處照檢,不令得住」。

魔者何也?心者何也?若真實諦觀,則一一不可得。《楞嚴經》之「七番破心」心非心,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非自然非因緣,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金剛經》上「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亦了不可得,故「魔從何來,欲惱何等」?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大乘起信論》云:「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


(8)、「專務修道,不理魔境,與魔迴避」:


  除了「觀想」外,仍不能去魔,則只好「以死為期,不共爾住」(《摩訶止觀》)專務於修道,對魔境不予理會,或「善巧迴轉」與魔迴避。《摩訶止觀》曾舉到一個例子:「釋論云:釋迦往昔在惡世,世無佛,求法精進,了不能得,魔變化作婆羅門,詭言有佛一偈,汝能皮為紙,骨為筆,血為墨,當以與汝。菩薩樂法,即自剝皮曝令乾,擬書偈,魔即隱去。佛知其心,從下方涌出,為說深經,得無生忍」。從這個故事我們可得知只要「一心修道,以死為期」,萬緣放下,則魔者亦為佛也。


(二) 焚香驅邪
  常在自己房間或佛堂點上「除障熏香」或「沉香」,也可避邪!還有,寧可點「貴」一點、好一點的香,也不要去點化學合成類較差的香。


(三) 佛寺暫住
  到「修行較旺盛」的佛寺去暫住,過著佛寺修行的生活,暫時忘掉紅塵中的種種煩惱,我看過有人住上一、二年,就在不知不覺中好了起來!各位想想:佛寺住上一、二年,放棄所有的工作或經濟收入,然後換得終身的「鬼神病」,這是值得的!


(四) 法會加持
找高僧大德加持,或請人代做大法會,不論是佛七、水陸、放生活動、各種懺門、或者密教的「施身法」……等。總之,本人親自多參加一點「大型」的法會,或者他人代為參加也可。要持續的做,要有恒心和耐力,相信終有解決魔障病的一天!


(五) 遠離魔業的十種方法


  《華嚴經.卷五十八》之「離世間品」中有提及捨離魔業之十法,茲節錄如下: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捨離魔業。何等為十?所謂:

1近善知識恭敬供養,捨離魔業。

2不自尊舉,不自讚歎,捨離魔業。

3於佛法深信解不謗,捨離魔業。

4未曾忘失一切智心,捨離魔業。

5勤修妙行恆不放逸,捨離魔業。

6常求一切菩薩藏法,捨離魔業。

7恆演說法,心無疲倦,捨離魔業。

8歸依十方一切諸佛,起救護想,捨離魔業。

9信受憶念一切諸佛,神力加持,捨離魔業。

10與一切菩薩同種善根,平等無二,捨離魔業。

  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能出離一切魔道。


  其中第一條「近善知識恭敬供養,捨離魔業」在智顗大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覺知魔事八》亦有言及,云:「是故初心行人,必須親近善知識,為有如此等難事,是魔入人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亂,或喜或憂,因是成患致死……」。我們修行的路上,欲免魔難須具「正知見」,廣修六度,首先要接受親近善知識的教導,「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不喜不憂,「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楞嚴經》)」。行人自勉之!


結論:
治魔之道到底有多少?在智顗大師的著作中也用盡了許多方法治魔,當然大師的重點仍是在「止觀」之道,若仔細講,治魔之道亦是無有窮盡、不可思議的。除了治「四魔」外,尚有治罪魔、治色魔、受魔、想魔、行魔、識魔、鬼魔、神魔、仙魔、業魔、心魔……等;以經或咒治魔、止觀、四句、禪定、禮懺、念佛、六度、修戒定慧……等,無一不是治魔之道。


《華嚴經.卷十三》云:「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

《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可以把它更改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魔,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眾生心念有多少,則治魔之道就有多少,一切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了義;一色一香,亦無不是治魔之道,就看各位如何運用了!


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

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宣化上人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能夠時時處處反省守護身口意,對修行至關重要
嘎瑪仁波切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