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雲居士
一部不足萬字的佛典——《金剛經》不僅是我國佛學、佛教史上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佛經,而且在教外也產生著重大的影響。這部經之所以有如此能量,正如經中所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當今社會昌明,經濟發展已是歷史空前,人民生活日趨向好,佛緣殊勝,親近《金剛經》的人也越來越來越多。筆者周圍就有不少人在讀這部經。但據筆者所知,讀經人普遍反映讀了這部經以後並沒有原預想像的收穫,甚至有不少人讀了這部經以後,對佛學的認識反而比未讀前還糊塗。一部說大法、根本法的經,怎麼會給人落下這樣一個印象,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為有利於讀者認識和讀解這部經,筆者先不妨講一段自己讀這部經的一個體會。
筆者讀《金剛經》起初,心中老是有一個疑團,即釋迦牟尼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經中說,受持讀誦此經,有無量無邊福德和功德。甚至還將受持讀誦此經的福德和功德,與其他方式供養佛相比,其功德之大,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於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佛還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而且佛為破人質疑還在經中表明:「如來是真語者,是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經中真有功德嗎?功德在哪裡?從何而生?經是文字、言語所組成,文字和言語怎麼會有功德?這些疑團一直擱在心裡,久置不解。
然細細琢磨,禪宗六祖惠能是半夜聽師講《金剛經》而悟道的,惠能依經開悟,證明此經確有功德。但自己讀《金剛經》己是數十、數百遍,為什麼就不見功德呢?難道功德的恩賜對人還有選擇不成?佛不是說眾生平等嗎!這些質疑的確叫人疑惑不解。由此筆者心中揣著這些疑團,幾乎時時刻刻都在思慮,在揣摩。
一日讀《六祖壇經》,當讀至有人對因梁武帝問達摩,「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而不解提問於惠能時,惠能答:「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德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惠能大師還在後來解釋說:「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哦!原來如此是福德,如此是功德。筆者深感自己落於梁武帝之邪見,一則將福德與功德不分;二則不識功德之實相。懺自己無明之重,愚痴而無智慧。居然一心落在福德與功德的相上,世人之執著,真是處處可見。
如此認識《金剛經》之功德,實乃真實不虛。過去讀經對經中功德持有疑惑,根本在於落於相,一落於相,便將功德視為一個實體,由此便生索取之心,向經中去索取,也即是生向外索取之妄見。惠能大師指示極為明確:「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六祖壇經》下同)。也正如惠能大師所說:「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功德其實在法身中,本自具有,無須向外求取。對於一切學佛人來說,認定一切功德本自具有,一切般若之智在人性之中,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見地。
如此看《金剛經》,她恰是一把金鑰匙,一把開啟智慧的金鑰匙。六祖惠能大師的無上智慧是她開啟的,一切依《金剛經》而悟佛法的高僧大德,都是這把金鑰匙開啟的。我們後人讀《金剛經》,也是用她來開啟我們被迷妄了的心,被污染了的心,被鎖住了的心智。著力點如此一改變,筆者日日跏趺上坐,心中誦念《金剛經》,頓感疑團不存,心中豁然輕鬆,無比開朗。
讀《金剛經》如此,讀其他佛經亦復如是。筆者以為所有的佛經都恰同是一把鑰匙,是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而一切功德與智慧都在我們的本性之中,勿須向外索取。故而讀經也不在求多,佛經也無好優之分,以能解開自己心中的結為最佳。這就是佛緣,這就是讀經的真正目的。筆者常比讀經如同過河,目的是從此岸到彼岸。船好比是經。船有種種,木船、鐵船、帆船、機械船等等。坐船人也有種種,有的人看到那麼多的船,十分驚呀,老是在那裡感嘆,但就是不上船,這不是真正的過河人。有的人見有那麼多的船,有心要研究一下各種船的特點,比較一下各種船的優劣,這也不是過河人。有的人一眼看見那麼多的船,歡喜得不得了,他各種船都想坐一坐,看看坐各式各樣的船到底是些什麼嗞味,這也不是真正的過河人。真正過河人的態度是,儘快乘上一條與自己有緣的船,直奔對岸而去。
坐上一條船,就要具有駕馭這條船的能力,這樣才能很快的到達彼岸。人在船上是人駕馭船,不是船去駕馭人。這個主次要分清。惠能大師有一個弟子叫法達,他念法華經己有三千遍,但未解經義。後經惠能大師指點,大悟佛法。惠能大師當時對他說有一謁,謁中有「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對於如何讀經,筆者以為這一點十分重要。
一切佛經既是鑰匙,那麼開了鎖就完成其使命了,我們不能喜不相舍。《金剛經》中說:「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一切船、一切法皆是相。故此《金剛經》告誡我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現代人貪心大,在讀經上也犯有這個毛病,貪多。諸不知讀經如同飲食,佛說:「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持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佛遺教經》)。讀經也如此,目的在開智。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