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只是業力允許你看到的!

宗薩仁波切說:「與任何人相處,時間長了肯定都能看出毛病,因為眼睛就是業力專門為我們準備的。因此,我們需要認清自己的評判標準來自於自我,而不要輕易評論他人的是非功過。其實,你看到的,只是業力允許你看到的。」

我們之所以只能用眼、耳、鼻、舌等感官去了解世界,就是因為自己充滿了業力,生存在這堅固而精密的業力之網裡,由於自己的心沒有清凈,業力所成的感官都很擅於挑別人的毛病。

因此,我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們願意看到的部分,只是業力允許我們看到的模樣。

事實上,當一個人內心充滿某種情緒或想法時,心裡就會帶上強烈的個人偏好暗示,繼而就會去現實中搜尋相關信息,並按照支持自己的想法或邏輯來解讀它們,從而推導出一個符合自己意願的「真相」,形成一種果真如此的心理定勢。看到別人的過失,只能證明我們的心不清凈;別人到底怎麼樣,我們誰也無法確定,因為諸佛菩薩為了調化眾生是無處不在的。

因此,我們需要學會觀清凈心,不要輕易評論他人的是非功過。

我們並不知道他人內心的境界,別人的言行也許有其合理性,但站在自我的角度,我們看到的可能很不合意。

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對他人做出判斷,也是要建立在「全息」、「全觀」、「全程」的基礎上,打破內心的我執和偏見,帶著慈悲的胸懷去看待他人。

作為修行人,我們更不宜觀察或指出他人的過失。空行母門措上師從不說眾生的過失,對佛門中人也常觀清凈心,如果聽到他人指指點點、議論別人的時候,她馬上會制止說:「看到別人的過失,只能證明我們的心不清凈;別人到底怎麼樣,我們誰也無法確定,因為諸佛菩薩為了調化眾生是無處不在的。」

索達吉堪布也說:「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說,要經常觀清凈心,這特別重要。若觀清凈心,只有利益、沒有危害。所以,若我們有機會、有因緣住在寺院里天天聞思修行佛法,同時了知許多人修行不精進、懈怠散亂、煩惱深重,最好觀想為不可思議的諸佛菩薩的化身,最起碼也要生起悲心。

確實,很有可能這些眾生在我們面前示現,他們真正在行持一些超越的禁行。所以千萬不要說他們的過失,也不要詆毀他們。

雖然從我們的分別念來看,其行為的確不如法,但也要守住自己的口,不出過患之言,這對自他都有利益。可是,我們很多人因為修行不好,經常愛說別人的過失,有些雖然在聽課時,會產生以後再怎麼樣也不說人過失的決心,但這種心念只能堅持幾天,過一段時間就忘得一乾二淨,完全恢復到原來愛說過患、愛看過失的狀態。若能經常翻閱大乘經論,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沒有特殊必要,比如沒有說別人的過失,別人的煩惱就會越來越增長,一說過失,對他決定有意義,那就不要說別人的過失。如果我們內心當中有這樣的誓言、發願,修行肯定會更上一層樓。」

頂果法王也曾說過:「莫批評他人之過。當我們看到他人的缺陷,尤其是修習佛法、與我們供養相同上師或穿袈裟的人的缺陷時,我們必須了解,不凈觀才是問題所在。照鏡子時,如果看見骯髒的臉,那是因為自己的臉髒了。同樣的,他人的缺陷,不過是源於自己的不凈觀。藉由如此想法,我們應該去除別人有缺陷的想法,慢慢培養一種態度,認為一切存在、一切現象都是純凈的。」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每個人都只能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世界,每個人看見的世界也只是自己內心的投影。

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月植仁 的頭像
    心月植仁

    心月植仁

    心月植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